近日,由省国资委举办的“我与企业共成长”企业文化主题征文活动正式揭晓比赛结果,由公司选送的《桑榆未晚 薪火传承》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我与企业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优秀作品二等奖。
自征文活动启动以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动员,优中选优遴选出了一批紧扣主题、文笔优美的作品参加省国资委评选活动。此次获奖是对集团公司长期以来坚持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的肯定,集团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国资委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相关要求,深化推进企业文化赋能工程,集聚敢超奋进正能量,为奋力谱写陕西新篇章贡献陕西电子力量。
作品展播:
《桑榆未晚 薪火传承》
文/袁 玫
“在企业成长的足迹中,有一些身影,即使渐渐离开了曾为之奋斗的热土,他们的光芒却依然在那里闪耀,照亮后来前进的人们。”
在西北机器,有一件被职工们广为流传的真实感人故事,作为公司宣传工作着的我,可谓了解最深,尤为触动。
那是今年春节后,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提着满满两大袋技术资料,走进了西北机器厂区。几经转折,他亲手将自己编写并打印好的资料,交给了研发中心主任,并再三嘱咐一定要让咱们的技术人员们看一看,对今后的研发工作或有帮助……
生命的厚度和理想有关
这位退休多年仍心系企业发展的老人,正是如今已有86岁高龄的原西北机器厂工艺所所长——施定一。1956年,他从沈阳第一化工学院毕业进入西北机器厂,此后的数十年间,厂里工艺技术由薄弱单一到成果丰硕的发展变化,正是凝聚了施定一等老一辈技术研究人员的辛勤汗水。在退休后,施老曾多次为年轻技术人员在论文编撰、技术攻关等领域传授经验和思路,发挥余热。
在公司宣传部工作的我曾有幸与施老聊到这么做的初衷时,他笑着说道:“我在西机工作和生活了50多年了,这里是我的家呀!如果在退休后还能对西机的发展有一些帮助,那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高兴和欣慰的事情。”
送进厂的这90余份珍贵的技术资料,是施老将自己的手写稿亲自送去打印店装订成册的。文章共1万5千余字,详细解析了科技文章和生产工艺总结的写作方法,并对各个部分作了清晰的释义。一页页标注整齐的文字已然不仅仅是纸张上的内容,更是承载了一名老技术人员在退休多年后,仍然对企业研发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期盼,是愿毫无保留将经验所学传授西机青年一代的无私与奉献,更是西机人“敢•超”精神最质朴和纯粹的呈现。
“第一根滚珠丝杠”
当我们翻看这份资料时,仿佛又看到了施老伏案疾书的身影,回到了西北机器的创新发展之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作为公司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滚珠丝杠类产品,正是施定一等老一辈技术、工艺研究人员的探索奠基。那时候国内生产滚珠丝杠的厂家极少,西机研发人员曾多次赴各地考察,但由于多方因素均未有进展。一波三折,后来通过施定一等一批工艺、技术部门人员的努力,以巧妙的方法了解了其中原理,回来后通宵达旦讨论探索、自主研究,最终诞生了西机的“第一根滚珠丝杠”。多年来,西北机器对特种丝杠副的研制攻关从未停歇,现已成为公司的支柱产业,但这也只是前进道路的里程碑,而不是终点,每一次的突破和创新,都将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退休后回到精密传动事业部厂房参观的施老激动的说道:“看到厂里的变化,我十分欣慰。国家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希望我们西机年轻一代的研发人员发挥聪明才智,为国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薪火传承中挺鹰担当
“我这么做就是期望我们年轻的研发技术人员,在完成每一项关键技术任务,攻克每一个技术难题后,能够及时总结分析,为将来遇到同类问题及攻克更大的难关提供经验帮助。”施老在被问及退休多年仍心系企业发展的初衷和期望时语重心长的说道,“希望我们的研发技术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西机的事情记在心里,一件一件的办好。”
施老已退休30余年,可仍将西机发展记挂心头令人动容。如今,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传承着他们的敢超精神与使命,作为西机的新青年,公司的未来和希望,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所以,请不要畏惧困难,不要满足现状,以“敢”的拼劲拓宽前辈们建设的道路,以“超”的步伐迈向敢超者们指引的方向。相信自己,相信团队,携手共进,在创新研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用智慧和汗水,创造西北机器更加辉煌的成就!